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MBA榜單如何讓人信服 考驗標準多元化DBA

MBA榜單如何讓人信服 考驗標準多元化DBA
發佈者:SEO香港優化專家 - PHD
博士 今年的榜單大不同。具有17年歷史的英國《經濟學人》全球MBA排行榜(EIU)上,榮登榜首不再是美國學院的特權,今年的冠軍屬於來自一所歐洲商學院 ——位於西班牙的IESE。而在亞洲和澳洲區域排名最高的香港大學也成為亞洲躋身榜單前五十強的惟一代表。與此同時,名聲顯赫的美國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則榜上無名。   究竟如何從各種全球MBA排行榜中準確判斷商學院的信息?吸引全球數百家全職MBA商學院積極響應參與榜單的秘訣是什麼?《經濟學人》從多年調查中得出結論:四類影響學員選擇的因素正在凸現。
  榜單標準多元化
  這四類因素分別是,是否能打開新的職業機遇之門或提升現有職位;個人發展和教育經驗;能否加薪以及人際網絡的潛力會有多大。EIU的排名主要來自於對學校、學生、校友進行的獨立調查,和《金融時報》、《商業週刊》、《華爾街日報》等MBA排行榜的共同之處是,所有排行榜都會徵集商學院的基礎資料,包括學生、教師(教學背景,教學經驗等)以及學校入學時多項關鍵數據信息。「不過,EIU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更側重於比較學員進修前後的效果評估,這種評估來自學生、校友、僱主的評價。」接受了EIU三年評選調查的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謝國生認為。   《經濟學人》特別指出,這種評估在今年的EIU上名列榜首的西班牙IESE尤為明顯。該商學院MBA項目的畢業生預期當結束課程後可以獲得14萬美金的平均年薪,同時有96%的學生在三個月內能找到工作。   同時可以解釋的一個事實便是,由於榜單評選的方式側重從招生和學員、校友名錄兩方面取樣,哈佛商學院和位於費城的賓西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因拒絕向 EIU繼續透露此份名單而失去了今年上榜的機會。去年,兩校在EIU上的排名分別位於第4名和第8名。而今年與EIU同期張榜的《華爾街日報》全球MBA 排行榜上,哈佛商學院和沃頓的排名則進入14位和第6位。《華爾街日報》的排名依據主要根據學校招生經驗,而不考慮學員觀點,故導致了一些排名差異。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陶志剛博士告訴我們:全球MBA商學院最多的集中在美國,因此在統一國家,統一學制下評選的美國範圍MBA有較大共性,評選相對容易。排名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尤其是比較亞洲、澳洲乃至更大範圍的,情況就複雜得多。「無論是商學院的發展結構、規模、運營方式都差異很大,歐洲的管理學院一般也不太和大學母體發生關係,美國則大部分商學院還是大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陶志剛博士在組織、管理與戰略經濟學上頗有建樹。他建議,全球性的MBA榜單有其不同的側重評選點,學員只有盡可能多地關注各種榜單,才可以更全面瞭解商學院的特色。而與此同時,作為商學院本身也可盡量參與不同標準的榜單評選,以綜合測評商學院的績效。
中國商學院之路   有跡象表明,中國的MBA管理教育在經歷了兩年的大幅調整之後將進入一個平穩發展時期,不過來自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的一部分商學院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應對。   港大和復旦大學的滬港IMBA項目主任陶志剛博士用日本的本田汽車發展之路比喻了中國商學院的可行路徑:本田汽車曾一度在日本市場上佔有率屈居第三,且遠遠落後於日產和豐田。本田汽車採用了首先佔領美國市場迂迴日本市場的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香港大學也是同樣思路,如果立足香港,直接和科大、香港中文大學競爭,成本會非常高。所以港大選擇了從香港到上海,和復旦大學合作,然後再進行全球化聯盟。」   全球化聯盟的構想在2006年7月-9月即將實現。港大、復旦大學以及同樣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以及英國倫敦商學院將形成三地商學院MBA 聯盟,學員有機會享受三地授課的體驗,其中九個月在香港,兩個月在倫敦,一個月在香港。與此同時,香港大學還在積極和哥倫比亞大學接觸,企望形成全球四大金融中心MBA學生校友聯盟。儘管幾方商學院均不否認聯盟成本非常高昂,不過他們深信結盟才是未來的商學院的大趨勢。單一學校的競爭時代已經過去。   除此之外,亞洲惟一的一個案例中心也在香港大學積極運作,他們已經編撰完成的250多個案例除了向學員開放使用,也被北美的哈佛商學院以及歐洲等商學院認可並購買。努力所可以看到的成績是,香港大學在EIU上座次從79名升至68名,今年則成為惟一進入前五十名的亞洲商學院,名次為45名。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也躋身前百名行列。眾多全球MBA排行榜都要求全脫產的課程教學,但這並非主流的亞洲市場需求,這導致眾多中國商學院很晚才獲得參與全球MBA 排名的機會。不過,中國商學院的辦學者們仍然堅信,它們會盡可能多地參與各類項目排行,以讓全球認識到中國的商學院不僅注重中國內容,更有國際視野。
BB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